健康网讯:
“世界心脏日(World Heart Day)”旨在在全球范围内宣传有关心脏健康的知识,并让公众认识到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今年9月29日是第25个“世界心脏日”,建议每个人从“心”开始,守护健康。生活中注意保护心脏,保持合理饮食,坚持适度运动,维持愉悦心情。同时,关注临床合理用药,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确保安全有效用药。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是临床抗严重心律失常的推荐用药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品,主要用于治疗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或颤动)和室上性心律失常(颤动或扑动)及沃尔夫-帕金森-怀特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局部发生静脉炎副作用。据《美国危重护理杂志》(2013年11月)发表的斯坦福(Stanford)医学院研究文献报道,胺碘酮注射液引起静脉炎的发生率约40%,并且有50%左右的复发率。疼痛、红肿和发热是静脉炎最常出现的症状。外周导管给予的药物总量、输液方式和持续时间等因素与静脉炎显著相关,范围为8%到55%。
一、应对不良反应宜预防为主
《欧洲心血管护理杂志》(2023年1月)刊发的挪威圣奥拉夫(St. Olavs Hospital)医院研究文献显示,胺碘酮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静脉炎发病率普遍较高,预防是优选。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纳入通过外周静脉导管(PIVC)或中心静脉导管(CVC)接受胺碘酮治疗的成年患者进行研究。具有≥2个静脉炎体征的患者被分类为患有静脉炎。临床实践指南的遵守情况在标准摘要表上记录。数据收集从胺碘酮开始使用到胺碘酮停用后的两天。总共观察了124名接受胺碘酮输注的患者,其中69%通过外周静脉置管(PIVC)给药。静脉炎的发生率为44%。输液期间53%的患者出现了胺碘酮引起的静脉炎,而停药后47%的患者出现了静脉炎。静脉炎的三种最常见症状或体征是红肿(87%)、疼痛(81%)和肿胀(71%)。肘部是使用最广泛的PIVC部位,35%的PIVC是大号(18 gauge)。研究发现,相当多的患者出现了胺碘酮引起的静脉炎。鉴于临床实践指南的遵守情况并不理想,建议将预防胺碘酮引起的静脉炎作为优先事项,以减少对患者的危害。
二、临床应用的预防措施研究
2024年1月英国《重症护理(Nursing in Critical Care)》登载的研究文献表明,在胺碘酮注射液治疗开始后,每间隔2小时使用冷凝胶包敷12次,每次15分钟,预防组的静脉炎发生率下降了36%,另在静脉炎等级和静脉炎发生时间方面被证明也是有效的。2024年4月《重症护理》登载的研究文献表明,注射胺碘酮时,将10滴芝麻油涂抹在导管周围10厘米的区域,并保持10分钟的浅表干预应用,在24小时输注期间每8小时重复一次,干预组的静脉炎发生率减少了23%,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胺碘酮注射液引起的静脉炎频率,并延迟症状趋势。与此同时,国内也早有类似的临床经验报道。例如,《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2年12期)发表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关于“黑芝麻香油对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所致静脉炎的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应用香油涂抹穿刺部位可以减少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所致静脉炎的发生,减轻静脉炎严重程度,同时延缓静脉炎的发生。《健康周报》(2020年第19期)登载了上海第五人民医院开展的“水凝胶冷敷贴对预防盐酸胺碘酮所致静脉炎效果的应用研究”结果,显示水凝胶医用冷敷贴可有效预防盐酸胺碘酮所致的静脉炎,静脉炎发生率减少约60%。
据英国药监机构(MHRA)2021年8月发布的胺碘酮注射液药物警戒信息显示,胺碘酮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差,生产过程使用赋形剂作为胶束系统的一部分来溶解,临床应用易引起静脉炎的问题众所周知。为此,国内外临床领域专门出台了《胺碘酮应用指南》和《胺碘酮规范应用专家建议》。鉴于此,减少胺碘酮注射液引起的静脉炎发生率,在严格遵守临床操作指南的基础上,精心考虑科学预防非常关键。